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国与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正在更加紧密和深入地发展,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中的48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合计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5.3%。
但与此同时,在对沿线地区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不少人士也担心,各类环境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不平衡现象严重 环境风险隐患凸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敏感度较高,投资活动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中国对各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对相关资源的开发,由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若不妥善处理,容易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总干事卢思聘强调说。
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副***、环保部前总工程师徐庆华对记者透露,目前“一带一路”投资地区和行业出现不平衡,这容易导致局部环境问题突出。
以行业为例,徐庆华表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集中在采矿、建筑、木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近年来,特别是采矿业等资源性行业投资比重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而这些资源密集产业的投资,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使中国企业的经济活动面临生态环境风险。“举例来说,近年来,我国在海外投资矿产资源开发,包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黑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开发时间长,封矿后需要生态**。生态环境的长期风险隐患易转化为项目实施和运营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徐庆华指出。
然而,《***关于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钢铁、有色、化工等项目,都是耗水量较大的项目。“对于涉及到**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和分配的项目,易引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徐庆华透露。
“比如‘一带一路’所经过的中亚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本身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东南亚地区在自然资源使用和生物多样性上也面临*大压力。这些是在对外投资中都必须考虑进去的因素。”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对记者表示。
国内:对环境议题准备不够充分
事实上,对于“一带一路”环境议题的重要性,不少人士认为,国内不管是企业还是政策框架,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徐庆华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前期准备不足,缺乏必要的政策和市场调研,容易使中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出现偏差。特别是部分国家政局复杂、社会动荡、不确定因素较多,各方势力极易通过炒作环保议题对投资进行**操控,使投资企业被动卷入当地纷争,产生*大经济损失。“有些国家环境法律和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其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进行投资风险和运营成本评估的难度。很多国家的非**组织和当地社区具有较大影响力,而**的公信力相对不足,如在信息透明和社区沟通等方面处置不当、应对不足,环境问题往往容易被关注甚至放大。”
应将绿色化贯穿“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理念和要求,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中,也明确提出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并规划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计划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列为积极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突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统筹推进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各领域开展合作时都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周国梅强调。
卢思聘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经济活动、项目设计等要优先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让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的整体设计与全过程中。经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应该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应是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
那么,“一带一路”绿色化,需要哪些关键环节?周国梅认为,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在战略与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化原则;同时,**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采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物流、产品与服务贸易要考虑积极引入环境绿色标准;另外,也需将绿色产业有机融入**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任务和项目设计中,通过示范试点和园区合作,将绿色低碳环境技术与产业打造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技术产业合作方向与内容。
“总之,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制订和引入绿色投资与绿色金融机制,体现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鼓励投资企业践行和履行社会环境责任,对违反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建立负面清单和黑名单制度。”徐庆华指出。
在绿色化过程中,环保企业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告诉记者,中国目前在对外投资中极力打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因此在对外援建中,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就会带来对环境施*的需求,而这也是国内相关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契机。
“在对外投资方面,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将近1300亿美元,未来有望上升到5000亿美元甚至更多。这其中,有1/3的投资跟工业和基础设施相关,2/3跟服务业相关,这也意味着对环境服务需求非常强烈。”姜克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