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网贷平台的备案工作有望于2018年1季度实质性启动,苦候多时,网贷行业总算迎来了合规“毕业证”,以此为界,行业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从集中密集整顿的非常态步入持续受监管的常态化经营之中。
对于能够顺利备案的平台而言,可以好好庆祝一下了,问题是,必然有大量的平台不能在此次整改中毕业,它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备案如何由合规“先决门槛”变成整改“毕业证书”?
备案登记是网贷平台合规经营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不过早期只是合规的准入性门槛之一,而非当前的“毕业证书”,成了**合规的标志。
在2016年8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中,明确要求:
“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可见,监管备案只是平台合规之路的起点而已,备案之后才是获取电信业务增值许可证、进行银行存管对接等合规事宜。
所以,《暂行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备案登记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但事实上,由于很多平台在《暂行办法》**之前便已获取了增值业务许可证、也上线了银行存管,监管备案反倒成为
网贷平台先上车再补票,没票怎么办?
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未获得备案登记的平台是不能开展网络信息中介业务的,即不具备营业资格,而事实上,当前监管层面尚未开展备案登记工作,但并未妨碍平台的正常运营。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行业集中整改这一特殊时期的“无证上岗”,先上车再补票。
问题来了,若整改期结束,平台还没有票咋办?难道要赶下车吗?
是的,肯定要赶下车了。银行存管的门槛已经注定让行业内多半的平台中途下车,网贷备案的门槛再增加一些下车的平台有何不可?
毕竟,在小额普惠的行业框架下,随着监管对“畸高利率”的整*,平台已经很难用资产端的高利率去覆盖高风险,意味着,在投资者端出现理财产品逾期甚至不良损失将逐步成为行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