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如果数据都是假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为打击环境数据造假行为,国家制定了大批政策法规,打响了打假攻坚战,然而,造假行为仍旧存在,漏洞尚未补全,路漫漫其修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攻坚战打响
环境监测数据是什么?它是环境执法的基石,是环境*理的重要依托,更是影响全国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污染*理信心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这些都建立在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之上。
自2015年初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企业均被要求安装环境监测设备,环保部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督查力度,对环境作假行为起到了*大的震慑作用。
2016年底,*高人民**、*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
然而时至今日,环境监测数据这块检验环境质量的“试金石”仍旧存在失真的现象,风向标意义无法凸显,非但大大损害了环保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更是对各地环保工作的推进形成了*大掣肘。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情况缘何屡禁不止?
我们认为,这与某些地方**“柔性”执法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地实现环境质量达标,“简单粗暴”地缓解考核压力,地方**对环境污染造假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成为数据造假者的帮凶。外加排污企业铤而走险,违法成本较低,使得“造假”成为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假数据”背后是“真污染”,在监测数据造假背后,暴露的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诸多漏洞与短板,这些薄弱环节一日不补,假数据便会越发肆无忌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恶疾”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