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垃圾分类起步早,发展缓慢,这就需要借助于海外成功经验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美国、德国、巴西、比利时等国家在增强公众分类回收意识,划分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运用奖惩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范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垃圾围城的困境也日益凸显。据报道,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超过80亿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占地80多万亩,垃圾总量在******,这一现实状况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等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国家相关部门于今年4月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如何顺利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再资源化,除了依据国家和地方实际有的放矢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垃圾分类回收经验,进而帮助中国从垃圾围城中成功突围。
培养科学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
要想成功地实现垃圾分类,公众必须树立科学的垃圾分类意识,这是垃圾分类的源头和起点。垃圾分类比较成功的国家都非常注重对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和塑造。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就开始在学校开展和普及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日本**专门成立了“中小学公害对策委员会”,教授学生包括垃圾分类回收在内的环境知识,教室里也摆放着不同颜色的垃圾箱,用于引导学生分类投放垃圾。此外,日本**还经常开展如“不出垃圾运动”“苗条运动”等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鼓励和倡导公众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培养和树立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和**垃圾分类活动的传承。
北欧国家瑞典在公众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上与日本有相似之处。在垃圾分类推行之初,瑞典公众由于怕麻烦往往把垃圾往垃圾桶里一扔了事,给瑞典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瑞典**决定先将垃圾分类引入学校,教育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然后再由他们回家“监督”家长科学分类投放垃圾,收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