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污染更可怕的是监测数据造假。近年来,环保部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督查力度,造假现象依然屡禁难绝,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当务之急,对待环保数据“花式造假”,应让问责“长牙”,从环保数据的源头抓起。
日前,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查通报,发现一些痼疾。其中,“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部分企业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起了手脚,有的偷天换日,有的暗度陈仓,有的企图蒙混过关。
污染监控数据造假,不仅使环保监测体系名不副实,使公帑打了水漂,更会误导公众,后果相当严重。环保部此次通报的环保数据造假违法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环保领域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着实令人十分忧虑。
按理说,自号称史上*严的环保法施行以来,环保部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督查力度,不该再出现大规模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为何现实当中,造假现象依然屡禁难绝?究其原因,环境监测数据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为减少*污减排的成本支出,一些企业不惜以身试法,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虽然很多企业按要求安装运行在线监控,但设备的采购运行费用却需自理,导致一些企业与在线设备运营方沆瀣一气,共同造假;另一方面,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每季度一次,存在周期过长和监督真空,无疑让企业造假有空子可钻。对一些造假行为,除了对企业进行罚款外,其主要责任人多是被行政拘留,鲜有追究刑责的事例,客观上也让造假者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