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10年

2015-06-14来源 : 互联网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由于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中华水塔”生态退化。10年保护成果初步显现。2014年初,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人与自然怎样才能更加和谐是当务之急。

“这几年扎陵湖水多了起来,30多年前的丰美水草正一点点地**。”牧民尕藏才让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州玛多县素有“黄河源头**县”之称。63岁的藏族老人尕藏才让在黄河源头长大,看惯了这里的水起水落。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是世界上海拔*高、面积*大、河湖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而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

资料显示:1980年至1982年,玛多县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牧民人均年收入高达1500多元,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十几年前,玛多县70%的草地退化了,而且还在以每年2.6%的速度沙化。富甲一方的玛多县成为青海省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居民人均年收入降至1400元。

当时,玛多全县人口不到1万,却提出“突破**牲畜”的口号,地方**甚至表示,只要愿意来玛多县放牧,就无偿提供牛羊、划割草场。很快,玛多牛羊数量飙升,每个羊单位占有的可利用草场从1953年的35.3亩降低到2000年的12.3亩。草场的超载过牧直接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迫使部分牧民迁往高海拔的草地放牧。

同时,三四万淘金者开挖**。20世纪80年代,采金占用草地1600万亩,毁坏草原50万亩。“我们藏地有谚语说:‘上空中的飞鸟有鸟法,下地里的昆虫有虫规,正中间的人世有人法。若鸟法松时,人法必乱。’玛多验证了这句话。”尕藏才让说。

玛多县气象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30年前,玛多县降水均匀,一年有300多个阴雨天。后来,草场大量退化,空气湿度越来越低,云层越来越薄,雨量也越来越少。黄河源区50年里年均降水326.3毫米,2003年只有24.1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29.9毫米。

玛多人饱尝了破坏草场带来的“苦果”:黄河断流、鼠害猖獗、湖泊干涸,“千湖之县”名存实亡。为了保护“中华水塔”,2005年,***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规划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至今,国家累计投资草原保护建设资金达83.24亿元。一些流沙地通过工程固沙措施后已实现固定,昔日的荒沙丘变成了绿草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06年起,青海省人民**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考核内容。玛多县借此机遇,努力*理,局部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这几年草场上的牛羊少了,守护员多了,风沙天气少了,下雨次数多了,越来越多的牧民知道了保护好草场的道理。”尕藏才让很欣慰。玛多县黄河乡果洛新村村民拉毛同样喜笑颜开。原来,她*近正式成为村合作社的一名饲养员,每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拉毛过去一直在山上放牧,她喜欢牛羊,离不开牛羊。2006年,和黄河乡、玛查理镇的189户人家一样,拉毛和**签了禁牧合同,卖掉牛羊,下山开始新生活。据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介绍,近10年来,三江源地区10700多户牧民和拉毛一样减畜下山,离开草原,开始了新生活。

据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田惠源介绍,持续10年的生态保护建设,使三江源地区的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 11.6个百分点,黑土滩*理区植被覆盖度由*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逐步**,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千湖之县”玛多过去萎缩和干涸的湖泊开始**,湖泊数量从2004年的1800多个,目前**到近5000个。

标签: 环保科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