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为了满足新的排放标准,公司进行烟气脱硫改造,增加了炉外脱硫系统,采用一炉一塔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入口SO2含量设计为5000mg/Nm3,从而形成了卸煤槽掺配石灰石颗粒脱硫—炉外烟气脱硫—炉内喷石灰石粉脱硫—三级脱硫运行模式。
钙硫(Ca/S)摩尔比是影响脱硫效率和SO2排放的主要因素,随着Ca/S的增加,脱硫效率在Ca/S低于2.5时增加较快,达到3后脱硫效率趋于平稳,因此,过量地投入石灰石粉或颗粒不但不能更多地提高脱硫效率,反而会增加灰渣物理热损失等不利影响。
在脱硫过程中,床温主要影响了脱硫剂的反应速度,固体产物分布及孔隙堵塞特性,从而影响脱硫效率和脱硫剂的利用率。一般较理想的是兼顾脱硫和燃烧的运行温度为830~930℃。
脱硫剂和燃料粒度及其粒径分布对脱硫效率有较大影响,较小的石灰石颗粒,脱硫效果也较好,但粒度过小或太易磨碎的石灰石会以飞灰形式增大逃逸量,因此石灰石粉粒径不宜小于100微米。通常情况下,石灰石粒径要求为0~1.5毫米,平均100~500微米。石灰石颗粒粒径要求≤3毫米,从化验结果来看,80%以上≤3毫米,对应脱硫效率约等于60%,即石灰石颗粒利用率约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