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业内关于光伏扶贫的争议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不少人担心,光伏扶贫很可能会沦落为又一个“金太阳**工程”。这种担忧,主要是由于近期来自光伏扶贫市场的一些信息不太乐观。
比如,有消息称,一些地方正在将次级组件大量应用于扶贫项目;有的地方则通过虚报系统成本大敛其财,10元/瓦甚至12元/瓦的系统价格也并不鲜见;还有则是虚报发电数据,据说有企业竟宣称在河北的年发电小时数能达到1800小时;等等。
这些乱象,似乎也为一些否定光伏扶贫的观点找到了现实的佐证。
有人就认为,光伏发电还需要财政补贴才能生存,本身就是个“穷人”,现在却要去扶贫,从逻辑上就讲不通。
那么,我们姑且先来给光伏扶贫来算一算账,看看光伏究竟是不是适合于扶贫,又究竟是不是合算?
这笔账厘清楚了,无论是对更全面理解光伏扶贫的意义,还是如何去规范这一市场的发展秩序,也包括对那些在光伏扶贫市场取舍两难的企业而言,或许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先,来看看目前扶贫工作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由于资源和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西部贫困地区,如何持续获取收益,如何积累收益去投入再生产,以良性循环的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直都是扶贫工作的主要难点。
也就是说,判断扶贫工作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能否带给贫困户持续、稳定的收益。
而这,恰恰正是光伏发电的突出特点。只需***投入,便可拥有稳定、持续的产出能力,且可轻易变现为同等特性的现金流。这种公认的良好的金融属性,使得光伏发电具有清晰、稳定、可控的未来收益,这对**脱贫战略的实现而言,无疑具有莫大的价值。
其次,多位于西部的贫困地区,也是光照条件较好、荒山荒地或贫瘠土地较丰富的地区,这些资源条件恰恰是发展光伏发电所需。
因此,可以这么说,光伏与扶贫的结合是顺理成章的事,甚至可算是天作之合。
正如有政协委员指出,光伏扶贫的“造血”功能可以有效防止“脱贫再返贫”的问题,不仅让贫困户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还可以解决未来长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实现产业与扶贫有效结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