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垃圾分类十几年来都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与配套设施不完善,处理链脱节有必然的关系。在“垃圾围城”的现实问题下,我国的垃圾分类势必要走上一条集“投、收、运、处”为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之道。
众所周知,中国的垃圾分类十几年来都未能取得进展,原因何在?有人认为是公民分类意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是垃圾分类制度不完善,有人认为是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
这些原因也许在我国垃圾分类推行难这个问题上兼而有之,但是近年来,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这个因素却逐渐走入了业界人士的视野中。归根究底,前端分类在很多社区的推行并非一无所获,然而运输混装,后期处理“一锅烩”却让分类工作变成了徒劳。由此,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良性循环”走上了背道而驰的两条路。
有关于此,早就在讲话中提出了“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的论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也曾坦言,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一方面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较低,制约了分类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控制效果;另一方面垃圾处理设施不到位和低效率又影响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