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在认真研读之后,清华大学环境学教授刘建国表示,方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既不畏难保守,又不急功冒进,是一个符合国情、求真务实的方案,并且谈了几点认识。
去年12月21日,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指示,发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动员令;昨天**正式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笔者认真学习了一下,认为方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既不畏难保守,又不急功冒进,是一个符合国情、求真务实的方案。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思考,笔者谈几点认识。
**是垃圾分类成效与进度问题。借用管理学上“木桶效应”理论,做一些简要分析。习总书记讲话中指出要“形成以法*为基础,**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以法*为基础,说明法*就是垃圾分类这个木桶的桶底。目前我们的桶底还不够牢靠,还存在或大或小的一些漏洞。不是说我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是说我们社会*理的法*化水平还不高。
事实上,垃圾分类是一项典型的社会*理工作。木桶的长板是**主导、资金**、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短的短板毫无疑问是全民参与。另外各板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还有不少裂缝。
这样的木桶显然盛不了太多水,也就是说我们垃圾分类的整体成效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很高,成效提高的进度不可能太快,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主要取决于我国社会*理的法*化水平和全民参与的普遍程度。所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的也是“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不是“提高”,更不是“全覆盖”,用词颇有深意。
第二是垃圾减量问题。分类与减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分类不等于减量,但有助于减量。分类可以倒逼前端立法、执法、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比如生活垃圾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包装废物管理条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行,快递行业、餐饮行业作业规范的制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