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一些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原来社区里的绿、蓝、灰三色大垃圾桶,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桶。该向举措说到根上是对垃圾的“干湿分离”,大桶收干的“其他垃圾”,小桶收湿的“厨余垃圾”。这种变化折射的是垃圾分类管理思路的调整。
*近,北京市一些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悄然发生变化——原来社区里的绿、蓝、灰三色大垃圾桶,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桶。天刚蒙蒙亮,劲松五区505号楼的退休职工王宝林已经在门口忙着归置——一捆旧报纸,一塑料袋的各种饮料瓶、废纸盒子,一个绿色小桶,桶里装着前**的剩饭剩菜。
劲松五区从2013年就开始**垃圾分类,同其他小区一样都是三桶模式,绿色代表厨余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物资,灰色代表其他垃圾。“有些人还问过我,可回收垃圾跟其他垃圾有啥区别,说实话,有些垃圾怎么分,我也说不清。”不过王宝林发现,去年夏天,社区的垃圾桶变样了,过去的三个大桶(绿、蓝、灰)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桶,可回收物资的垃圾桶没了。
好奇的王宝林一打听,原来,社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干湿分离”,大的垃圾桶专收“其他垃圾”,小的120升塑料材质垃圾桶专收“厨余垃圾”,社区里还设置了一个有人值守的“绿馨小屋”,可以直接把分类好的垃圾交给工作人员,攒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