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羚体长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壮,蹄子较大。雌雄均具一对黑色角,短而圆,向上后方倾斜,基部有环棱。体型与斑羚相似,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除外侧上段污白色外)均为红棕色,背部**具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比斑羚略显宽阔,腹面黄褐色,体侧稍显浅淡。
赤斑羚
中文名称:赤斑羚
中文别名: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
拉丁学名:Naemorhedus cranbrook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ayman(1961)
英文俗名: S.China Goral
分类地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羊亚科 Caprinae
属: 斑羚属 Naemorhedus
外形特征
体长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壮,蹄子较大。雌雄均具一对黑色角,短而圆,向上后方倾斜,基部有环棱。体型与斑羚相似,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除外侧上段污白色外)均为红棕色,背部**具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比斑羚略显宽阔,腹面黄褐色,体侧稍显浅淡。鼠鼷部为棕白色,喉部没有白斑,不同于斑羚,但在头顶上的双角之间有一小块白斑,体毛柔软,远看时有如赤狐一般,十分美丽。上、下唇灰白色。尾巴较短,褐黑色,长度不超过10厘米。
分布范围
分布区非常小。国外见于缅甸北部及相邻的印度阿萨姆东部地区。在我国分布限于**东南部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雅鲁藏布江畔的加查、朗县,墨脱以及林芝等县,南伸至云南北部的怒江以西。已知分布区为北纬27°-29°30′,东经94°98′之间的范围内。
生活环境
典型的林栖动物,栖息的海拔高度范围较小。栖于2000-4000m的空旷区或林缘多岩陡坡山地,活动范围也不大,但有季节垂直迁移,夏季在森林上缘的草甸或灌丛生活,冬季随雪线下降至混交林带活动。
生活习性
赤斑羚为典型的林栖动物,终年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高山、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内,喜欢在山势险峻、水急林密、*岩陡坡的深山峡谷地区活动,宽大的蹄子适于攀登,能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如履平地。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一般成对或几只结成小群,外出觅食和饮水,主要以**植物和树叶等为食。中午大多在隐蔽的石板上休息。性情机警,活动前先要在四处窥探,确认没有危险才慢步前进,一旦受惊便立即窜入附近的隐蔽处躲藏起来,很少作长距离的奔逃。
性机警,步履轻盈,受惊后迅速窜入附近躲藏。多成对或集群活动,早晨和午后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绿叶为食。
早晨和午后觅食、饮水,饮水地方较为固定。这一特殊的习惯往往导致其覆没于猎人之手。
保护级别
保护等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濒危等级 :稀有(R)
IUCN等级:易危(VU)
CITES :附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