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生态枣庄,李峰明确提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推进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方式生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围绕“*气”,枣庄市把大气污染防*作为当前*紧迫的任务,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行动计划。加大*企力度,督促企业履行好主体责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成果运用,提高企业污染*理水平。加强对煤电、水泥、化工、玻璃等**排放行业的监管,**废气达标排放。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实施停产*理;停产*理仍无法达标排放的,坚决实行停业关闭。抓好燃煤锅炉煤改气工作,10月底之前完成剩余115台建成区燃煤锅炉替代改造任务。
围绕“*水”,枣庄市进一步完善“*、用、保”流域*污体系,探索建立**水域保护的长效机制。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实施断面水质达标倒逼水污染*理,提高企业外排废水标准,对排污量大、影响断面水质、*污进度缓慢的企业,逐一落实限产、停产和关停措施。坚持*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统筹管理调度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促进用水方式转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理,加快解决畜禽养殖、“土小”企业、化肥农药等环境污染问题。
枣庄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和环境质量。在城区,加强餐厨废弃物*理,建成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城市餐厨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城镇,高标准做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构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空间格局;在农村,着力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完善村镇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李峰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运用新设备、新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突出**产业、**企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提升整*标准。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和调动各方力量,枣庄市严格督导考核,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为生态枣庄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枣庄市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强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指标的考核。与各区(市)、市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生态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督查范围,加强日常督查和**督查,定期通报情况。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区(市),进行挂牌督办,实行“一票否决”。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为突破口,枣庄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宽领域、高标准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推进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的公众参与,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推动生态补偿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严格执法,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强部门联动,持续加大查处和惩*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偷倒等行为。
枣庄市成立了生态枣庄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气污染防*综合指挥部,要求各区(市)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主体责任,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市环保部门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市发改、经信、住建、城管、公安、工商、质监、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落实好监管责任。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建设的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