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不知道,微生物分解留存在土地中的氮肥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又对农业影响深远。你也许也不知道,气候变化会导致环境变化,如冬季增温使高纬度地区许多害虫和病原物容易越冬,会加剧病虫害流行和杂草蔓延,农田受害的几率将增大。你也许还不知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热浪、暴雨、旱涝、台风等**灾害天气频率和强度将加剧,使农业生产遭受更大的损失。
目前**水、耕地、资源等环境问题凸显。随着**人口继续增加,粮食问题依然是各国*重要的课题。而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极大地威胁着**的粮食安全。数据显示,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占到温室气体排放的24%。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业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农业或许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个途径。”6月3日,法国驻华使馆公使白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中法合作研讨会上如是说。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过去几十年,中国气候经历了暖冬、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变化。虽然对**气候变化究竟将在何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理解**变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还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林而达说。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气象灾害可能出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大威胁。受**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都将出现大幅波动,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会增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华俊在研讨会上表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很大,其中如**气候和病虫害等问题,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
有**预测,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可能会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2071~2100年,中国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 10%~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20%,玉米生产潜力将下降5%~10%。
在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时,政策如何应对尤为重要。与会**认为,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条件、调整播种日期、适当更替品种之外,加大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是既有助于实现农业减排,又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一举两得之选。“对于气候变化,生态农业是适应,也是减缓。”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主任、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之一让-弗朗索瓦·苏萨纳指出,农作物应“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不然即便是粮食出口国也可能“入不敷出”。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综合的、系统的、具地方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主席弗朗索瓦·乌利耶表示。
据了解,生态农业*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与现有的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综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也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水资源匮乏、**天气事件频发、土壤变化和病虫害频发等情况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