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中看人生价值—护林员的一生

2015-05-23来源 : 互联网

我看到他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是本想叫一声大伯的,可当我询问了他的年龄,被他的回答惊了一下。他说自己才58 岁,但58岁的他,已是一脸皱纹,满头雪霜。他是我们遇到的**个林场工人,他那粗壮的手腕手背上青筋涨满,恰似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长年累月、植树、养树、护树的艰辛。而热切、沉稳的目光,则洋溢着林业工人特有的自豪与执著,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后来的各地林场,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从不主动和人讲话,坐在离我们略远的角落,显得有些拘束、沉默。就像所有的语言,都让林涛给占去了,只剩山样的沉静,山样的性格。然而,一旦步入森林,他们就又目光炯炯,谈笑有声,仿佛变成了快活的百灵,有山歌的吟唱,有愉悦的吆喝,山涧溪畔,到处活跃着他们矫捷的身影。

他们给我们讲解有关种树的经过,教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树种,再小的或再大的树木,都能说出那棵树的名字,只要是在他们的林场,他们就成了一个计算器,一本教科书,林场里有多少种树,占地有多少亩,每棵树种植的年份、时间,都清楚于心,了如指掌。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这里的每棵树,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曲折故事,有特殊时代的特殊背景,不平凡的经历和身份证明。

巡山护林,每日不殆,如履军令,方圆数十里的山头,对他们来说驾轻就熟;条条山路,攀爬登高,曲曲折折,伴着林海涛声,沐着清风明月,敏锐的目光,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哪怕是只小小的飞蛾,也要看它是否害虫,威胁到树木。他们守护那片林子,有如守护自己的家园,守护自己的阵地。他们,虽然没有隐居文人那种饮月听风,枕石漱泉的风雅,但他们一年四季与森林为伴,与山雨为伍,与风涛共眠。

山林里的日子是孤*的,孤*到只有自己的影子,吆喝是自己的,哼唱也是自己的,巡山时的脚步声也是自己的,唯有秋雨风声的落木萧萧,不是自己的。

只要进山,他们都要带着干粮,几棵葱,一包咸菜,几个馒头,一壶水,就是护林员的两餐,因为午饭、晚餐只能在山上解决;一张嘴、一面三角红旗,一只小小的喇叭,就是护林员的装备。山里没有电时,他们用蜡烛照明,山里没有水时,他们取岩缝里的细泉饮用。遇到阴**雨,就找个山洞躲躲。经常是星光作烛,雨水烧饭。他们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年、八年,有的甚或几十年。几代人,代代相传。

由于山路遥远,任务特殊,他们几乎足不出山,山外的繁华,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倒是有些常客,松鼠,野兔,以及各种小动物,在身边活动,悄然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有的还跳上他们清冷的灶台,像一只林中的“哨兵”,窃窃窥探屋内主人的动静。若是被发现了,便会旋即从高处跳下,一溜烟地窜出门去,眨眼就看不见它们的踪影。

看到这,他们就会心地笑了。护林看树,本就是维护生态,图个和谐,几只野生动物算得了什么?他们把这些小动物当作是自己的邻居。邻居来了,自当欢迎。有的小动物来得多了,就在他们的领地驻扎,于林中的漫长时光里,陪着他们度过,迎来无数个日升日落。

就这样,每天朝着一个方向,每天巡视一片山林,每天要步行几十华里的路程。一路环绕下来,白天也就变成了晚上。经冬历夏,披雪沐雨。

他们,有的我能叫得出名字,有的却不能叫出,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多太多,在我国的南方、北方,无论走到哪个林场,都有他们守护的身影。一座山林,要有两三个“他们”,才能调动整个森林的防护工作,连绵百里的林场山头,要由他们时刻不停地巡查,才能完成相当艰*的任务。

据说,省里的电视台来采访过他们,市里的电视台也来采访过他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即使你从他们的身边走过,也未必一眼发现他们就在附近端坐,可他们却能用鹰般的眼睛捕捉到你,防止一切隐患带入山林。

他们守山护林,他们同时也播种育苗,植树造林,为林场增添更多的青绿新幽。他们中有年过七旬的老人,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许多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在漫长的护林工作中变成了中年人、老年人,岁月留给他们的是两脚泥巴,一身尘土,满面风霜。唯有森林公园里枝繁叶茂,葳蕤葱茏,野花烂漫,果实飘香,百鸟啼鸣,才是大自然给他们的丰厚馈赠。

标签: 环保科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