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草长莺飞。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刚刚被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记者日前亲身体验了这颗西部高原明珠的熠熠神采。
一座博物馆浓缩西部高原多样生境
达里诺尔,蒙古语,意思是“像大海一样宽广的湖”。200平方公里的浩渺烟波铺展在内蒙古高平原上,**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她的主要水源涵养地。达里诺尔还是鸟儿的天堂,这里是中国北方候鸟重要的迁徙通道和繁殖地。围绕在达里湖周围的,是多样的生态系统,林地、湿地、草原、沙地、*山遗迹、冰川遗迹,生态环保科普资源非常丰富,**代表性。
虽然地处西部,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却拥有一座高规格的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达里湖北岸,由中国和加拿大**合作建立,占地33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从里到外显示出生态环保的理念与匠心。
这是一个半地下建筑,站在馆外,你感觉不到博物馆的高大,馆侧,有坡道一路直达屋顶,上面覆盖着密草,与自然浑然天成。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宋丽军介绍说,设计者的理念就是希望游客好似跟随着吃草的牛羊,不知不觉走上山顶,正好极目远眺草原美景。另外,博物馆的用材全都取自当地,并与周围景观保持协调。
进入室内,博物馆并没用廊柱、隔板,却有曲折层叠之感,悬挂式推拉展布既适度地遮挡,避免了大厅一望到底的直白,分割出功能区,又方便游客随意浏览知识,增加了空间利用率。
博物馆分为达里诺尔自然风情展、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风光展、民族风情展3部分。达里诺尔区内有高等植物430多种,现已查明的鸟类有16目42科 2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大鸨、黑鹤等9种。每年四五月,湖面上成千上万只候鸟来到这里,盘旋湖面,翩然若仙。到9月,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等地繁殖的鸟类也来到达里诺尔,每年都有两万多只鸿雁,近万只蓑羽鹤和数不清的雁鸭类在此集群。大天鹅的数量尤其*多,每当大天鹅飞临,铺天盖地,白茫茫一片,景象十分壮观,达里诺尔也被誉为“蒙古高原天鹅湖”。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以知识介绍为主,信息非常丰富,四周墙壁上,知识展板密集排列,三维动画、多媒体演示、触摸屏等先进的声光电互动装置散布在展厅各个角落。博物馆内只有丹顶鹤等极少数活体标本,大部分用模型代替。宋丽军解释道,这是吸取了加拿大环保科普的先进理念,为的是让游客在室内对保护区以及环保知识有一个全貌的了解,然后到大自然中再看真实的东西。这也是达里诺尔环保科普的一大特色。另外,达里诺尔还有一个专门的动植物标本馆,目前,主要供科研使用。
一个保护区编织环保科普大讲堂
参观完室内的博物馆,游客来到户外,就可以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变化多端和神奇美丽,体会环保的重要价值。
围绕达里湖,有南北两条常规游览线路。室外科普场所涉及近1200公顷的湖泊、湿地、草原、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地质遗迹。
在达里湖南岸,一条长达千米的湿地栈道一直通向湖岸,避免了游人对湿地的侵扰。栈道两侧,不时可见形似动物的根雕知识牌。宋丽军说,这些都是保护区员工自己制作的。粗犷质朴的小圆木栈道、供游人休憩的藤草凉亭、为游客服务的草房商店都充满野趣,一切建筑都避免扰乱自然生态的美与和谐。
菖蒲摇曳,芦苇盈绿,泽芹舒展着白色的花朵,团团簇簇,湿地植物肆意地铺陈开来。达里湖水天相接,一望无际。不时有鸟群掠过湖面,偶尔传来几声鸣叫。湖边有三两垂钓者,享受着大自然的娴静与幽雅。置身其中,皆可忘忧,有谁还忍心破坏这般美景呢?
面向达里湖,右侧是怪石嶙峋的曼陀山,*大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如波涛翻卷的海浪花,这是第四纪冰川留下的岩臼群,山岩高处仍残留着湖水侵蚀的痕迹,可以想见,达里湖当年水面之辽阔。宋丽军介绍说,过去的达里湖是现在面积的10倍,上世纪70年代时达里湖仍有230多平方公里,短短几十年,在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湖水快速退缩了。游客站在这里,油然而生出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站在曼陀山,向南,可以看到*美丽的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向东,就是**的贡格尔草原。离曼陀山不远处,是绿色风力发电场。而达里湖北岸,还分布着56座古*山,*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上,*山地貌及喷发物随处可见。
如此丰富的生态环境,给环保科普工作提供了**素材,游客置身其中,不仅学到了生态知识,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理解,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保护区科普工作者把整个保护区都看做一个环保科普的大讲堂。
自然保护区分为5个核心区、3个缓冲区和功能区。驱车在功能区的道路上,车速不时因等待悠闲踱步的牛羊通过而放缓。宋丽军介绍说,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对草原湿地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比如,轮牧让草场休养生息;因为信仰,蒙古族人从不打鸟、不吃野生动物;因为烧牛羊粪,他们极少砍伐树木。保护区与当地牧民关系融洽,调动牧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同时,也把蒙古族敬畏自然的做法应用于保护区的工作和向游客进行科普宣传的过程中。
保护区的经营活动坚持遵循自然规律,达里湖碱性大,湖中盛产鲤鱼和华子鱼(瓦氏雅罗鱼),由于生存环境特殊,达里湖鱼肉质鲜美,自古享有盛名。达里湖冬捕,更是当地一大胜景,但是保护区渔场规定,每年冬捕只打捞25万斤鱼。
途中,一个形似蒙古包的白色建筑引人注目,这是保护区的动物救助站,3只蓑羽鹤正在疗伤,见有人来,其中一只还兴奋地拍打起灰色的翅膀。救助站孙师傅告诉记者,救助站经常接待中小学生参观。
保护区把环保科普活动与生态旅游、科研、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科普夏令营、野外科普实习等活动,与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共同开展科研与教学实践活动。他们还自己创作科教片20余种,利用草原影院播放,开通了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网站,不定期出版科普报纸、宣传册。
因为交通日益便捷,达里诺尔也被纳入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九大园区之一,来参观的游人日益增多。现在,每年参观人数已达12万人次。
宋丽军说,命名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是自然保护区环保科普工作的新起点,我们还要在宣教的广度和深度上下更大功夫,提高科普宣传的水平。
达里诺尔原本就是一个丰富的环保大课堂,大自然千变万化,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其原生态的环保科普教育理念保护了自然风貌,契合了环保科普基地的要求,在润物细无声中唤起公众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同在地球上其他生命物种的平等之意、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