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宜居之都,北京启动了有史以来*大规模的平原**亩造林工程。如今,经过不懈努力,*都平原地区大幅增加近**亩新植绿林,森林覆盖率比2011年提升10%。在通州区台湖镇东石村外,坐落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纪念林”。2012年3月,上千市民在这里义务植树,一场****的“增绿”工程由此拉开帷幕。
“北京不缺绿,可80%的绿都在山区,离城市越近绿量越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说。2012年,北京市委、市**做出实施平原地区**亩造林的重大决策,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新增**亩林地,增加平原绿量和生态环境容量,“把森林搬到市民身边。”三年来,连片的绿沿着“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科学布局,在大兴、通州、顺义、房山、昌平等近城郊区蔓延,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绿色隔离空间。新造林地与原有林地相接,使全市万亩以上生态林地增加 23处,达到31处。
截至今年初,北京已累计完成平原造林9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平原森林覆盖率由 2011年的14.8%提至24.5%;全市森林覆盖率从37.6%提至41%。据测算,待成林后,**亩林地可年固定二氧化碳121万吨,年释放氧气 88万吨,年均滞留粉尘62万吨。
潮白河怀柔段近14公里沿线,6000多亩的新植绿苗正蓬勃生长,油松、白皮松、国槐等30多万株各类树木在风中摇曳。怀柔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彭天明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由于盗采河沙严重,形成了许多大砂石坑,*深可达70米。一到春季,漫天风沙,“隔着10米都看不见人影”,是北京主要的风沙危害区之一,附近居民苦不堪言。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在这里播撒绿色。然而,由于生态条件恶劣,坡陡、坑深,再加上无土、缺水,这里成为全市平原造林施工难度*大之地。
“施工高峰期时每天出动各种大型机械近500台,动土石方约700万立方米,艰难地削坡、控沙、回填……”造林科科长王春雷回忆。*终,人们将20多年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为绿洲,附近数千村民也因环境改善而受益。“过去一刮风满嘴沙子,现在出门就见绿。”杨宋镇梭草村68岁的村民张克友说。
密云、延庆、昌平、房山等区县都在此次平原造林中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和坑塘藕地造林绿化,使当地生态**和环境*理实现重大突破。永定河、潮白河畔等北京历史上的五大风沙危害区通过造林工程得到*理。如今,永定河沿线已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