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绝迹30多年的银鱼重回东钱湖的奥秘

2015-04-23来源 : 互联网

春光明媚,百花争艳,人民网记者于近日来到位于长三角南翼的浙江省宁波市南郊的东*湖实地采访调研。只见湖畔“橙色皇后”、“人见人爱”、“白日梦”、“小黑人”、“金检阅”等80万株郁金香已竞相绽放,形成了浩瀚花海,一旁三五成群游人骑行在环湖自行车道上,勾勒出一幅天然的美景图。宁波市东*湖管委会“五水共*”办专职副主任方畴说,过去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湖岸垃圾堆积,不仅严重影响湖水水质,湖区水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东*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仅占湖面面积的1%,且群落结构单一,水体自净功能严重退化。“

如今,东*湖水质从整体四类、局部五类上升到总体三类、局部二类。”方畴自豪地说,全区山体森林覆盖率达92%,空气优良天数达95%,负氧离子含量高于2300个/cm3,湖区面貌发生根本性、整体性变化,对**水高度依赖的莼菜频频出现,就连绝迹30多年的银鱼也重回湖泊。

究竟是什么法宝让宁波东*湖绝迹30多年的银鱼重回湖泊?铁腕整*:**忍痛割掉两块“心头肉”东*湖是浙江省*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宁波市*大的内流水系和备用水源地,湖面约20平方公里,连接河溪70余条,大小相当于3个半西湖。2001年,宁波市委、市**设立东*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对230平方公里范围统一管理,启动东*湖*理工程。“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把环境保护好。

宁可投入多一点,也要把环境整*好。宁可阻力大一点,也要把环境建设好。”宁波市东*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史济权主任曾在东*湖*理会议上反复强调的三个“宁可”。

为了*水,东*湖管委会忍痛割掉两块“心头肉”。宁波东海蓄电池有限公司,落户东*湖近40年,曾是国家二级企业、原机电部重点骨干企业,2010年销售额约1.5亿元,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考虑到企业环评指标不达标等问题,加上浙江省内多起铅蓄电池污染物直排引发血铅超标事件的影响,管委会忍痛割肉,毅然对该企业作出停产搬迁的决定。同时,东*湖曾有一个享誉宁波的拳头产品——“梅湖猪肉”。生产企业梅湖牧业是宁波规模*大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也是东*湖支柱型重点创收农业企业,号称万猪场,有万头猪,也是第一批供香港猪自有品牌的企业,效益非常好。但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粪便、污水和恶臭等污染物对河道生态破坏加剧,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保护生态环境,东*湖管委会甘愿牺牲区域利益,2012年将经营30多年梅湖万猪场迁移关闭了。方畴说,关停东海蓄电和梅湖牧业,拆除沿湖60多家高污染、低效益、小规模企业8万平方米。对于改善东*湖水质意义重大,对提升东*湖旅游品质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虽然损失有些大,但比起环境,不算什么。“

十多年投入30多亿,重点实施了清淤整*、截污整*、流域整*、拆违整*、沿山干河、强塘固防、供水节水等八大专项工程。”方畴表示,近3年来,推进了10公里的城镇污水管网和涵盖16个村近1万户的农村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到2015年底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创新机制:**+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合作宁波赋予东*湖管委会县级经济管理和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变“九龙*水”为“一龙*水”,从体制上解决了管理真空、管理重叠和管理乏力的难题,并对东*湖区实行突出生态涵养、低碳发展、品质生活功能的特别考核。

史济权说,2014年,东*湖管委会还专门引进中科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方式,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操作路径,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湖*理的重要规划均达到国际水准,有的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作为典型案例。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实验室副理事长、浙江国科生态技术研究院院长任红星说,采用**+企业+科研三方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这三方合作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台为支点、企业唱戏为要素的新型研究机构创新模式。

中科院水生所设立分支机构“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同步成立项目公司“浙江国科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与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合作设立“宁波国科监测技术有限公司。任红星向记者坦言,三方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模式运行有一年了,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瓶颈,这种机构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地方的科技系统里面去,导致这些人员科技申报受到了制约。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创新机制,不像现在一些农科院、环科院或大学的项目容易申报落地。科技部现在要求比较高,根据一个企业产值大小来决定是否予以扶持。而我们科研机构和工业不一样,属于科技服务型企业,申报的很多项目就不符合宁波的要求。任红星表示,解决前期运营当中的一些经济上的困难,需要得到当地科技、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鼎力支持,尤其是通过项目的支持,才能够留住科技人才,反过来让中科院水生所派出的科学家也有项目可做,同时,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填补空白:运用生态技术引领湖泊*理历史记载,东*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

自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鄞县县令王安石重清湖界后,东*湖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淤,上游冲刷、周边围湖造田以及水产养殖和生活垃圾流入,历经千年,湖底淤泥层层堆积。为降低湖泊底泥污染负荷、控制内源污染,东*湖管委会提出了对淤泥进行清理的设想。但怎么清理?各方看法并不一致。为此,东*湖管委会邀请全国著名的设计院、专家进行反复研究论证。*终,根据众多专家的意见,放弃了一般湖泊全部换水、抽干暴晒的清淤模式,选择了底泥疏浚与现有生物保护、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局部疏浚、薄层清淤”方案。自2009年起,东*湖实施的清淤面积已近湖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疏浚淤泥总量296万立方米。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对清淤工程施工前后的跟踪监测显示,清淤工程未对水体造成破坏,且较为有效地清除受到污染的表层底泥,削减内源营养(氮和磷)和有机污染负荷。“清淤主要是解决底下沉积物的大量的营养源问题,还有清理掉其他的有害物质,也是为了维护这个生态系统包括水质。东*湖在经过疏浚后4个月内底栖动物群落恢复迅速,生物量高于平均值两倍以上,水生态环境比以前好。”

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蔡明艳说,东*湖管委会在淤泥清*中的“真空预压固结”和“絮凝余水处理”两项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据介绍,2014年启动200万平方米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11500平方米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和水质显著提升,新增水生植物种类16种,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逾70%水域内的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水质透明度提升50%以上。“银鱼喜欢生活在天然大型淡水湖,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水质污染,它们就会迅速消失,可以称之为水质‘监测器’,东*湖曾是银鱼钟爱的栖息地。”一位业内环保人士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附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垃圾沿湖堆放、湖底泥污染超负荷等原因,东*湖水质一度降至5类,湖中已不见银鱼身影。

如今,东*湖湖区面貌发生根本性、整体性变化,绝迹30多年的银鱼也重回湖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胡征宇表示,目前,湖水水质得到改善,生物种类结构更趋合理,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东*湖坚持生态*理理念,为全国大型湖泊的*理提供了范例。

标签: 环保科普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